腹膜炎屬于嚴重疾病,需立即就醫治療。該病是腹膜發生的炎癥反應,常由感染、消化道穿孔或外傷引發,延誤治療可能引發膿毒血癥、多器官衰竭等致命并發癥。
1、病因與高危因素:
原發性腹膜炎多由細菌經血液或淋巴系統感染腹膜,常見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繼發性腹膜炎占比更高,主要因消化道穿孔如胃潰瘍穿孔、闌尾炎穿孔、腹腔臟器感染如膽囊炎、盆腔炎或腹部外傷導致。術后吻合口瘺、腸缺血壞死等醫源性因素也可能誘發。免疫力低下人群、糖尿病患者及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風險顯著增加。
2、典型癥狀與分級:
輕度腹膜炎表現為局部腹痛、低熱和食欲減退;進展期出現全腹劇痛伴板狀腹腹部肌肉強直、持續高熱39℃以上、惡心嘔吐及腸麻痹;重癥患者可迅速出現血壓下降、意識模糊等感染性休克征象。根據全身炎癥反應程度分為局限性腹膜炎和彌漫性腹膜炎,后者死亡率可達30%-50%。
3、診斷與治療措施:
確診需結合腹部CT檢查可見腹腔游離氣體或積液、血液培養及腹腔穿刺液分析。治療核心是控制感染源,包括急診手術如穿孔修補、膿腫引流聯合廣譜抗生素如頭孢曲松聯合甲硝唑。術后需持續腹腔沖洗引流,靜脈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合并器官功能衰竭者需轉入重癥監護室進行血液凈化或呼吸機輔助治療。
康復期需嚴格遵循低纖維飲食過渡方案,初期選擇米湯、藕粉等流質,逐步添加蒸蛋、軟爛面條;2周后根據耐受情況引入低脂魚肉、嫩葉蔬菜。每日監測體溫及腹痛變化,術后1個月內避免提重物或劇烈運動。建議每3個月復查腹部超聲,糖尿病患者需強化血糖監測。長期臥床者應進行踝泵運動預防靜脈血栓,每日飲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以促進代謝廢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