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異位性皮炎具有一定效果,尤其對緩解慢性癥狀和減少復發有幫助。
異位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中醫稱為“四彎風”或“奶癬”,認為其發病與先天稟賦不足、后天飲食失調、情志內傷等因素相關。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理,通過辨證施治改善體質,減少外界刺激誘發的皮膚炎癥反應。
1. 內服中藥調理:
根據患者體質分型,濕熱型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血虛風燥型選用當歸飲子、消風散養血潤燥;脾虛濕蘊型以參苓白術散健脾化濕。中藥復方通過調節免疫、抗炎、改善微循環等機制緩解瘙癢和皮損。
2. 外用療法:
急性期滲出可用馬齒莧、黃柏煎湯冷濕敷;慢性肥厚性皮損可外涂青黛膏、黃連膏;艾葉、苦參等煎湯熏洗可止癢。針灸選取曲池、血海等穴位調節氣血,耳穴壓豆對緩解夜間瘙癢效果顯著。
患者需避免過度洗浴和使用堿性清潔劑,穿著純棉透氣衣物。飲食宜清淡,忌食海鮮、辛辣及發物。保持規律作息與情緒穩定有助于減少復發。中醫治療需堅持3-6個月,配合保濕劑修復皮膚屏障,嚴重發作期建議中西醫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