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植入可通過孕前檢查、孕期監測、分娩方式選擇、胎盤處理規范、產后觀察等方式預防。
1、孕前檢查:
孕前進行子宮環境評估至關重要。有剖宮產史或子宮手術史者需通過超聲檢查評估子宮瘢痕愈合情況。存在子宮內膜損傷風險者建議進行宮腔鏡檢查,可早期發現宮腔粘連等異常。孕前3個月補充葉酸有助于降低胎盤發育異常風險。
2、孕期監測:
妊娠期需規范進行超聲檢查,重點觀察胎盤位置與子宮肌層關系。孕18-24周通過超聲篩查胎盤前置狀態,孕28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評估胎盤血流信號。發現胎盤覆蓋瘢痕部位時,應增加監測頻率至每2周一次。
3、分娩選擇:
既往有子宮手術史且本次妊娠合并胎盤前置者,建議選擇剖宮產終止妊娠。手術時機需個體化評估,一般安排在孕36-37周。術中需避開胎盤附著部位做子宮切口,由經驗豐富的產科醫師操作可降低子宮穿孔風險。
4、胎盤處理:
分娩時發現胎盤粘連需謹慎處理,避免強行牽拉臍帶。采用子宮按摩聯合縮宮素靜脈滴注促進子宮收縮。胎盤剝離面出血可采用壓迫縫合、宮腔填紗等止血措施,必要時行子宮動脈栓塞術。
5、產后觀察:
產后24小時內需密切監測陰道出血量及子宮復舊情況。每30分鐘按壓宮底觀察出血量,持續心電監護血壓脈搏變化。出院前應進行超聲復查,確認宮腔內無胎盤組織殘留。哺乳期堅持補鐵治療糾正貧血狀態。
預防胎盤植入需建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孕前避免多次宮腔操作,妊娠期控制血糖血壓在正常范圍。日常增加牛肉、菠菜等富鐵食物攝入,每周進行3次30分鐘步行鍛煉。產后6周內避免負重勞動,42天復查時需重點評估子宮內膜修復情況。出現異常陰道流血或腹痛需立即返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