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體周圍炎可能影響鄰牙健康,常見誘因包括菌斑堆積、咬合創傷、全身性疾病、種植體周圍骨吸收、修復體設計不當等。可通過牙周基礎治療、藥物治療、咬合調整、手術治療、修復體更換等方式干預。
1、菌斑控制:菌斑微生物是種植體周圍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長期堆積可能導致鄰牙牙周組織炎癥。每日使用牙線、沖牙器清潔種植體與鄰牙間隙,每3個月接受專業潔治可降低風險。鄰牙若出現牙齦出血需及時就醫。
2、咬合調整:異常咬合力可能通過種植體傳導至鄰牙牙周膜。臨床表現為鄰牙叩痛、松動度增加。通過調磨修復體咬合面、制作咬合墊分散應力,必要時采用暫時性修復體觀察鄰牙反應。
3、骨吸收干預:種植體周圍進行性骨吸收可能波及鄰牙牙槽骨。拍攝系列根尖片監測骨高度變化,早期采用引導骨再生術,鄰牙出現Ⅱ度以上松動需進行牙周夾板固定。
4、修復體改建:不良修復體邊緣易滋生菌斑并刺激鄰牙牙齦。拆除問題修復體后重新取模,邊緣應止于齦上1mm,鄰接點松緊度需用牙線檢測。數字化設計可精確控制修復體形態。
5、全身因素管理:糖尿病患者種植體周圍炎進展更快,糖化血紅蛋白需控制在7%以下。吸煙者鄰牙受累風險增加2.3倍,戒煙聯合維生素C補充可改善預后。
種植體周圍炎患者應增加膳食鈣質攝入如乳制品、深綠色蔬菜,避免單側咀嚼習慣。低強度激光治療可輔助控制炎癥,每周3次有氧運動提升免疫力。鄰牙出現持續隱痛或夜間痛需立即進行牙髓活力測試,修復體拆除后臨時使用含氟漱口水維持口腔環境穩定。定期進行種植體動度檢測和鄰牙牙周探診,每年拍攝全景片評估骨量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