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后位可能增加難產風險,可通過調整體位、手法旋轉、藥物催產、器械助產、剖宮產等方式干預。枕后位通常由骨盆異常、胎兒過大、子宮收縮乏力、初產婦產道未擴張、胎頭俯屈不良等因素引起。
產婦骨盆狹窄或形態異常時,胎頭難以完成內旋轉動作,易形成持續性枕后位。此類情況需在產前通過骨盆測量評估,分娩時采用側臥位或手膝位促進胎頭旋轉,必要時需器械助產。
胎兒體重超過4000克時,胎頭與骨盆比例失調,旋轉受阻概率增高。建議孕期控制體重增長,分娩時嘗試改變體位或使用縮宮素加強宮縮,若出現產程停滯需考慮胎頭吸引術或產鉗助產。
子宮收縮強度不足會導致胎頭下降緩慢,旋轉動力不足。可通過靜脈滴注縮宮素增強宮縮,配合分娩球運動或腰部按摩刺激宮縮,若進展不順需評估手術指征。
初產婦宮頸擴張緩慢或會陰彈性差時,胎頭易卡頓于枕后位。實施會陰熱敷或鎮痛分娩可放松肌肉,助產士進行手轉胎頭至枕前位成功率約60%,失敗后需緊急剖宮產。
胎兒頸部未完全俯屈時,較大徑線通過產道易導致機械性梗阻。可能與臍帶繞頸或胎兒姿勢異常有關,表現為第二產程延長伴胎心減速,需立即進行陰道檢查并決定手術方式。
枕后位產婦應保持每日30分鐘步行鍛煉增強盆底肌力,攝入富含維生素E的堅果類食物改善軟組織彈性。分娩時采用豆袋熱敷腰骶部緩解疼痛,避免平臥位加重腰椎前凸。出現活躍期停滯或胎心異常時,需2小時內完成醫療決策,器械助產需由經驗豐富的產科醫師操作。產后關注會陰傷口護理,進行凱格爾運動預防盆底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