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可能由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惡化、外傷性損傷、胃部腫瘤等因素引起。
1、藥物刺激: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非甾體抗炎藥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胃酸持續侵蝕黏膜下層可能導致穿孔,患者常伴隨突發上腹劇痛和板狀腹體征。
2、細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慢性胃炎,持續破壞胃黏膜防御機制。細菌產生的尿素酶和細胞毒素會加速胃壁組織壞死,可能表現為餐后疼痛加重和嘔血癥狀。
3、潰瘍進展:
未經治療的胃潰瘍向深層發展可穿透肌層。胃酸和消化酶直接接觸腹腔組織時,典型癥狀包括刀割樣疼痛向肩部放射,伴有冷汗和血壓下降。
4、外力損傷:
銳器刺傷或劇烈撞擊等物理因素直接造成胃壁全層破裂。這類創傷性穿孔常合并腹腔內出血,需緊急手術修補,可能出現休克和腹膜刺激征。
5、占位病變:
胃癌或淋巴瘤等腫瘤組織侵犯胃壁全層時,病灶中心壞死脫落形成穿孔。這類患者多有消瘦史和持續隱痛,需通過胃大部切除術或姑息性修補術治療。
預防胃穿孔需避免空腹服用刺激性藥物,定期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日常飲食選擇小米粥、山藥羹等溫和食物,減少辣椒、酒精攝入。出現持續上腹痛時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劇烈腹痛需立即禁食并就醫。術后恢復期可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逐步過渡到低纖維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