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后跟疼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運動損傷、體重過重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休息冰敷、足弓支撐、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等方式緩解。
1、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連接腳跟和腳趾的厚帶狀組織,過度使用或長時間站立可能導致其發炎。表現為晨起第一步疼痛,活動后減輕。建議減少長時間站立,進行足底筋膜拉伸,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緩解疼痛。
2、跟骨骨刺:長期足底筋膜牽拉刺激跟骨形成骨性突起,可能與年齡增長或足部結構異常有關。疼痛集中在腳跟底部,行走時加重。穿戴緩沖鞋墊減輕壓力,嚴重時需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或體外沖擊波治療。
3、跟腱炎:跟腱過度負荷引發的炎癥,常見于突然增加運動量的人群。表現為腳跟后上方疼痛腫脹,活動時加劇。急性期需停止運動并冰敷,慢性期進行離心性力量訓練,口服塞來昔布等藥物控制炎癥。
4、運動損傷:跑步或跳躍時足部反復沖擊地面可能造成微小創傷。選擇具有足跟緩沖功能的運動鞋,運動前后充分熱身拉伸,疼痛持續超過兩周需就醫排除應力性骨折。
5、體重過重:超重增加足部負荷,加速足底筋膜和跟骨退化。BMI超過25者建議通過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減重,每日補充鈣和維生素D增強骨骼強度。
足部護理需結合飲食調整,增加三文魚、堅果等抗炎食物攝入,避免高糖高脂飲食加重炎癥反應。每日進行腳趾抓毛巾、踩網球按摩等足底肌群鍛煉,睡眠時使用夜間夾板保持足背屈。選擇鞋跟高度2-3厘米、前掌柔軟的鞋子,避免赤腳行走。疼痛持續不緩解或伴隨紅腫發熱應及時進行X光或MRI檢查,排除感染、腫瘤等嚴重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