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炎的確診需結合典型癥狀、病史和醫生檢查,常見表現為皮膚干燥、劇烈瘙癢和反復發作的皮疹。
1、典型癥狀識別:
異位性皮炎的特征性癥狀包括皮膚劇烈瘙癢,尤其在夜間加重,伴有紅斑、丘疹或滲出性皮損。好發部位為面部、頸部、肘窩和腘窩等皮膚皺褶處。嬰幼兒期多表現為面部和四肢伸側的紅腫滲出,兒童期以肘窩、腘窩苔蘚樣變為特征,成人期常見手部、眼周慢性濕疹樣改變。癥狀常呈慢性復發性,冬季加重夏季緩解。
2、病史評估要點:
需關注個人或家族過敏史,約70%患者合并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特應性疾病。發病年齡多在嬰幼兒期,60%患者在1歲前出現癥狀。環境因素如氣候變化、接觸刺激物、精神壓力等常誘發或加重病情。母乳喂養史、早期抗生素使用等也可能影響疾病發生。
3、醫學檢查方法:
皮膚科醫生會通過體格檢查評估皮損形態和分布特點。必要時進行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特異性IgE檢測輔助診斷,但需注意這些檢查可能出現假陽性。皮膚活檢僅在臨床表現不典型時采用,病理可見角化不全、海綿水腫等濕疹樣改變。診斷標準主要參考Hanifin和Rajka標準,需滿足主要特征中的3項及以上。
日常護理需避免過度清潔,使用無刺激沐浴產品,沐浴后立即涂抹保濕霜。選擇純棉透氣衣物,室溫保持在20-22℃為宜。飲食上注意記錄食物日記,排除可能誘發過敏的食材如牛奶、雞蛋等。適度運動增強體質,但出汗后需及時清潔。心理方面需減輕焦慮情緒,保證充足睡眠。若瘙癢嚴重影響生活,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紫外線光療等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