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可能由皮膚干燥、過敏反應、神經功能障礙、肝膽疾病、糖尿病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保濕護理、抗組胺藥物、神經調節治療、原發病控制等方式緩解。
秋冬季節或過度清潔導致皮脂膜受損,角質層水分流失引發瘙癢。建議使用含尿素、神經酰胺的保濕霜,避免頻繁熱水浴,室內濕度維持在50%-60%。
接觸花粉、塵螨或食用海鮮等致敏原后,組胺釋放刺激神經末梢。表現為紅斑伴瘙癢,可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局部涂抹氫化可的松軟膏。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時,異常電信號傳導引發瘙癢。可能與神經纖維脫髓鞘、離子通道異常有關,表現為針刺樣癢感,需使用加巴噴丁、普瑞巴林調節神經傳導。
膽汁淤積時膽鹽沉積于皮膚刺激感覺神經,常見于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肝硬化。伴隨黃疸和抓痕,需通過熊去氧膽酸降膽紅素,嚴重者需血漿置換。
長期高血糖導致皮膚糖基化終產物堆積,微循環障礙引發瘙癢。糖尿病患者出現頑固性瘙癢需監測血糖,控制糖化血紅蛋白在7%以下,配合α-硫辛酸改善微循環。
日常增加燕麥粥、深海魚類等抗炎飲食,避免搔抓引發繼發感染,選擇純棉透氣衣物。持續瘙癢超過兩周或伴隨皮疹、體重下降需排查惡性腫瘤可能,建議皮膚鏡檢及肝腎功能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