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通過保持耳道清潔、藥物治療、鼓膜穿刺、鼓膜置管術、咽鼓管吹張等方式治療。分泌性中耳炎通常由感冒、鼻炎、腺樣體肥大、細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誘因,病毒或細菌通過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導致黏膜水腫和液體滲出。建議多飲水、保證休息,使用生理鹽水鼻腔沖洗緩解鼻塞癥狀,避免用力擤鼻。
過敏性鼻炎或慢性鼻炎患者易因鼻黏膜腫脹阻塞咽鼓管開口。遠離過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控制癥狀,必要時采用鼻用糖皮質激素噴霧改善鼻腔通氣。
兒童患者多見,肥大的腺樣體壓迫咽鼓管咽口。睡眠時抬高床頭減少分泌物倒流,嚴重者需評估腺樣體切除手術指征,術后配合鼻腔護理促進恢復。
可能與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體有關,通常表現為耳悶脹感、聽力下降。急性期可選用阿莫西林、頭孢克洛或阿奇霉素進行抗感染治療,療程需足量完成。
功能障礙導致中耳負壓形成積液,常見于氣壓急劇變化或先天結構異常。咀嚼口香糖促進咽鼓管開放,飛行或潛水時做好耳壓平衡訓練,頑固病例需行咽鼓管球囊擴張術。
日常建議增加胡蘿卜、深海魚等富含維生素A食物促進黏膜修復,避免辛辣刺激飲食。進行吹氣球、鼓氣等咽鼓管功能鍛煉,乘坐飛機時可佩戴壓力調節耳塞。出現持續耳鳴、眩暈或發熱超過38.5℃應及時耳鼻喉科就診,兒童患者需定期復查聽力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