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可能與激素水平異常、子宮收縮過強、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癥、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激素水平異常:
前列腺素分泌過多是原發性痛經的主要誘因。月經期子宮內膜脫落時,前列腺素F2α水平升高會刺激子宮平滑肌強烈收縮,導致子宮缺血和疼痛。這類痛經多始于初潮后1-2年,疼痛集中在經期前1-2天。通過熱敷下腹部、服用布洛芬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可緩解癥狀。
2、子宮收縮過強:
子宮肌層不協調收縮會造成宮腔內壓力異常增高。這種情況常見于宮頸管狹窄或子宮過度前屈/后屈的婦女,經血排出受阻時會產生痙攣性疼痛。臨床表現為下腹墜脹感伴隨腰骶部放射痛,適當運動或改變體位可能減輕不適。
3、子宮內膜異位癥:
子宮內膜組織異位生長在盆腔其他部位時,經期會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痛經。異位病灶受激素影響發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局部組織產生炎癥反應。典型癥狀包括性交痛、排便痛及不孕,腹腔鏡檢查是確診金標準,需采用激素治療或手術清除病灶。
4、盆腔炎癥:
慢性盆腔炎會導致輸卵管、卵巢等組織粘連,月經期盆腔充血時牽拉粘連組織引發疼痛。患者常有白帶增多、低熱等病史,婦科檢查可觸及附件區增厚壓痛。急性發作期需抗生素治療,慢性期可通過物理療法改善血液循環。
5、精神心理因素:
長期焦慮或抑郁狀態會降低疼痛閾值,通過神經內分泌途徑加重痛經感知。這類患者疼痛程度與器質性病變常不匹配,伴隨失眠、情緒波動等癥狀。認知行為療法和規律鍛煉能有效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必要時可聯合抗焦慮藥物。
建議痛經女性保持經期保暖,避免生冷飲食和劇烈運動。日常可練習腹式呼吸或瑜伽放松盆底肌肉,適量補充歐米伽3脂肪酸和鎂元素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記錄月經周期癥狀變化有助于醫生判斷病因,若疼痛持續加重或出現非經期疼痛應及時就診排查器質性疾病。繼發性痛經患者需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可能需要長期藥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