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呈水樣噴射狀可通過口服補液鹽、調整飲食、腹部保暖、服用止瀉藥物、就醫檢查等方式治療。腹瀉通常由飲食不當、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腸道炎癥、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1、補液防脫水:
水樣便易導致電解質紊亂,需立即補充含鈉鉀的補液鹽溶液。每排泄一次水樣便飲用200ml補液鹽,可選用口服補液鹽Ⅲ或自制糖鹽水。兒童需采用少量多次喂服方式,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加重腹瀉。
2、飲食調整:
暫停乳制品和高纖維食物,選擇低渣易消化的白粥、軟面條、蘋果泥等。烹飪時減少油脂用量,采用蒸煮方式處理食材。腹瀉緩解后逐漸添加蒸蛋、土豆泥等半流質食物,恢復期避免生冷辛辣刺激。
3、腹部保暖:
腸道受涼會加劇蠕動異常,使用熱水袋熱敷臍周部位,溫度控制在50℃以下。睡眠時穿戴棉質腹圍,避免空調冷風直吹腹部。按摩時按順時針方向輕揉腹部,配合生姜片貼敷神闕穴緩解腸痙攣。
4、藥物干預:
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雙歧桿菌調節菌群平衡,洛哌丁胺抑制腸道過度蠕動。細菌性腹瀉需配合諾氟沙星等抗生素,病毒性腹瀉禁用抗生素。服藥需間隔2小時以上,蒙脫石散應空腹服用。
5、病因排查:
持續48小時以上水樣便需化驗便常規,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適用于嬰幼兒。伴隨發熱、血便、意識模糊等癥狀應立即就醫,警惕霍亂弧菌感染。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可能出現應激性水瀉,需進行腸鏡檢查排除器質病變。
急性期每日攝入不少于2000ml溫水,恢復期適量補充含鉀的香蕉、橙汁。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脫水,如廁后使用溫水清潔肛周預防皮膚糜爛。慢性腹瀉患者建議記錄飲食日志,排查牛奶蛋白過敏或乳糖不耐受等誘因。外出就餐選擇徹底煮熟的食物,生鮮食品需在-18℃以下冷凍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