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肝內膽汁淤積癥可能由激素水平異常、遺傳易感性、環境因素、肝臟代謝功能障礙、膽汁酸轉運蛋白缺陷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熊去氧膽酸、S-腺苷蛋氨酸、地塞米松等藥物治療,嚴重時需提前終止妊娠。
1、胎兒缺氧:膽汁酸升高導致胎盤絨毛間隙狹窄,減少母胎間氧氣交換。孕婦需每周監測胎心,發現胎動減少或胎心率異常時立即就醫。低脂飲食如蒸魚、水煮蔬菜有助于減輕癥狀。
2、早產風險:高濃度膽汁酸刺激子宮收縮,增加34周前分娩概率。建議孕28周起每周進行超聲檢查,評估宮頸長度。臥床休息時采用左側臥位改善胎盤血流。
3、羊水污染:膽汁酸通過胎盤進入羊膜腔,使羊水呈黃綠色。胎糞吸入綜合征發生率提升3倍,需在分娩時配備新生兒復蘇團隊。補充維生素K可降低出血風險。
4、生長受限:胎盤功能受損導致營養輸送不足,約15%出現胎兒體重低于同孕齡10百分位。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雞蛋、瘦肉,配合胎監儀每日監測生長曲線。
5、死胎風險:膽汁酸濃度>40μmol/L時,突發胎死宮內風險顯著增高。孕32周后建議住院監護,必要時行剖宮產術終止妊娠。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
孕婦應保持每日30分鐘散步等低強度運動,穿著寬松衣物減少皮膚瘙癢。飲食選擇高纖維的燕麥、蘋果促進膽汁排泄,限制油炸食品攝入。睡眠時抬高下肢15厘米改善循環,定期進行血清膽汁酸和肝功能檢測。出現皮膚黃染或尿色加深需立即就醫,避免使用氯丙嗪等加重膽汁淤積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