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抗菌藥指不必要或不規范使用抗菌藥物,可能導致耐藥性增強、菌群失調等后果。常見情況包括無指征用藥、劑量療程不當、預防性濫用、自我藥療、忽視病原學檢查。
1、無指征用藥:病毒性感冒或非感染性發熱時使用抗菌藥屬于典型濫用。普通感冒90%由病毒引起,抗菌藥對病毒無效。患者常因急于退燒或誤判病情要求用藥,醫生應嚴格掌握適應癥,通過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指標鑒別感染類型。
2、劑量療程不當:自行增減藥量或提前停藥均屬濫用。劑量不足無法徹底殺滅病原體,易誘導耐藥菌產生;療程不足可能導致感染復發。例如治療鏈球菌性咽炎需堅持10天青霉素療程,即使癥狀緩解也不應中斷。
3、預防性濫用:非高危人群圍手術期預防用藥超過24小時,或普通外傷后預防性使用抗菌藥均不合理。預防用藥需評估感染風險,如清潔手術通常無需用藥,結腸手術才需覆蓋厭氧菌的短期預防。
4、自我藥療:未就醫便使用剩余抗菌藥或他人藥物。常見錯誤包括用左氧氟沙星治療腹瀉、頭孢類處理口腔潰瘍等。這種行為可能掩蓋真實病情,如結核病患者自服抗生素會延誤診斷。
5、忽視病原學檢查:經驗性用藥前未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如社區獲得性肺炎應盡量采集痰標本,尿路感染需進行尿培養。盲目使用廣譜抗生素會破壞正常菌群,增加艱難梭菌感染風險。
合理使用抗菌藥需遵循"能窄譜不廣譜、能口服不注射"原則,普通感染可選用阿莫西林、頭孢氨芐等窄譜藥物。日常應加強手衛生、接種流感疫苗以減少感染風險,出現發熱等癥狀時建議完善血常規、降鈣素原等檢測再決定是否用藥。醫療機構需建立抗菌藥分級管理制度,患者切勿自行購買或停用處方抗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