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腺導管癌可通過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方式干預。該疾病可能與基因突變、長期吸煙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面部麻木、唾液分泌減少等癥狀。
1、手術切除:根治性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包括腮腺全切除術、頜下腺切除術等。術后需配合頸部淋巴結清掃,五年生存率可達60%-80%。術中需注意保護面神經分支,避免術后出現永久性面癱。
2、放射治療:適用于術后輔助治療或無法手術者,采用調強放療技術可精準靶向腫瘤區域。常見副作用包括口腔黏膜炎、口干癥,需配合唾液替代劑緩解癥狀。質子治療能更好保護周圍正常組織。
3、化學治療:常用方案含順鉑、5-氟尿嘧啶、多西他賽等藥物,多用于晚期或轉移病例。化療可能導致骨髓抑制,需定期監測血常規。新輔助化療可使腫瘤縮小后再行手術。
4、靶向治療:針對HER2陽性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單抗,EGFR抑制劑如西妥昔單抗也有一定療效。治療前需進行基因檢測,客觀緩解率約30%-40%。聯合化療可延長無進展生存期。
5、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適用于PD-L1高表達患者,疾病控制率約50%。可能出現免疫相關性肺炎等不良反應。CAR-T細胞療法正在臨床試驗階段。
日常飲食宜選擇軟質易吞咽食物如蒸蛋、米糊,避免酸性刺激唾液分泌。術后康復期可進行頸部肌肉拉伸訓練,每周3次有氧運動增強體質。定期復查MRI監測復發,保持口腔清潔使用含氟牙膏。心理支持小組有助于改善治療期間情緒狀態,家屬需關注患者營養攝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