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齲主要由喂養習慣不當、口腔清潔不足、含糖飲食過多、牙齒結構脆弱、細菌感染等因素引起。
1、喂養習慣不當:
夜間頻繁使用奶瓶喂養或讓寶寶含著奶瓶入睡是重要誘因。乳汁或配方奶中的乳糖在口腔滯留時間過長,經細菌發酵產生酸性物質腐蝕牙釉質。尤其上前牙長期接觸奶液,最易出現特征性的環狀齲壞。建議喂奶后及時取出奶瓶,避免奶液浸泡牙齒超過20分鐘。
2、口腔清潔不足:
嬰幼兒口腔黏膜嬌嫩,家長常忽視牙齒清潔。乳牙萌出后未及時用紗布或指套牙刷清潔,導致奶垢、食物殘渣堆積。牙菌斑中的變形鏈球菌等致齲菌大量繁殖,分解糖類產酸破壞牙體。應從第一顆乳牙萌出開始,每日至少兩次清潔牙面。
3、含糖飲食過多:
長期飲用含蔗糖的奶粉、果汁或蜂蜜水會顯著增加齲齒風險。糖類為致齲菌提供代謝底物,產生的有機酸使口腔pH值低于5.5時,牙釉質開始脫礦。1歲后應減少加糖飲品,改用吸管杯飲用白開水,避免糖分直接接觸牙面。
4、牙齒結構脆弱:
乳牙釉質厚度僅為恒牙的1/2,礦化程度低,抗酸蝕能力差。早產兒或低出生體重兒牙胚發育不良,更易發生猛性齲。部分嬰幼兒存在釉質發育不全等先天缺陷,牙面出現白堊色斑塊處優先齲壞。這類情況需提前進行專業涂氟保護。
5、細菌感染:
主要致齲菌如變形鏈球菌可通過共用餐具、親吻等方式從照顧者傳播給嬰幼兒。當口腔菌群失調,致齲菌占比超過臨界值時,即使少量糖分接觸也會引發齲齒。建議家長避免用嘴試溫食物,定期檢查自身口腔健康狀況。
預防奶瓶齲需建立科學喂養體系:6個月后逐步戒除夜奶,1歲起過渡到水杯;選用含木糖醇的清潔棉棒護理牙齦;定期進行口腔檢查,乳磨牙完全萌出后可做窩溝封閉。日常增加富含鈣磷的輔食如奶酪、豆腐,促進牙釉質再礦化。出現牙面白斑、褐色缺損等早期齲癥狀時,應及時到兒童口腔科進行專業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