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炎與潰瘍性結腸炎可通過病理特征、癥狀表現、檢查手段、治療方式和預后差異進行區分。兩者均屬于腸道炎癥性疾病,但病因、病變范圍及嚴重程度存在顯著不同。
1、病理特征:
慢性結腸炎多為非特異性炎癥,病變多局限在黏膜層,常見于腸道功能紊亂或感染后;潰瘍性結腸炎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從直腸連續向上蔓延,黏膜下層可見隱窩膿腫及潰瘍形成。腸鏡活檢顯示后者有更典型的病理改變。
2、癥狀表現:
慢性結腸炎以間歇性腹痛、腹脹為主,排便后癥狀緩解;潰瘍性結腸炎表現為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可能伴隨發熱、體重下降等全身癥狀。后者活動期常出現貧血、低蛋白血癥等并發癥。
3、檢查手段:
糞便鈣衛蛋白檢測在潰瘍性結腸炎中顯著升高,慢性結腸炎多為陰性或輕度異常。結腸鏡檢查中,潰瘍性結腸炎可見黏膜充血糜爛、假息肉形成,慢性結腸炎僅見輕度水腫或血管紋理模糊。
4、治療方式:
慢性結腸炎以調節腸道菌群雙歧桿菌、乳酸菌、解痙藥匹維溴銨為主;潰瘍性結腸炎需長期使用美沙拉嗪、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重癥需生物制劑英夫利昔單抗干預。
5、預后差異:
慢性結腸炎預后良好,極少癌變;潰瘍性結腸炎病程超過10年者需定期腸鏡監測,全結腸型患者癌變風險增加5-10倍。后者可能出現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等急癥。
日常需注意低渣飲食如米粥、蒸蛋減少腸道刺激,避免乳制品及辛辣食物。適度進行腹式呼吸訓練改善腸道蠕動,急性期建議記錄排便頻率及性狀。出現持續血便、夜間腹痛或體重驟降時需及時復查腸鏡及血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