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胎糞吸入綜合征需從產前監測、分娩管理和新生兒處理三方面入手,主要措施包括密切監測胎兒宮內狀況、及時識別羊水胎糞污染、規范分娩時氣道清理、出生后有效復蘇、高危妊娠加強管理。
1、產前監測:
定期產檢可評估胎兒宮內狀態,通過胎心監護和超聲檢查發現胎兒窘迫跡象。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等合并癥需嚴格控制,避免胎盤功能不足導致胎兒缺氧。孕晚期出現胎動異常或羊水過少時需及時就醫,必要時提前終止妊娠。
2、羊水評估:
破膜后立即觀察羊水性狀,發現Ⅲ度粘稠胎糞污染需做好新生兒復蘇準備。胎糞污染合并胎心異常提示胎兒窘迫高風險,需考慮縮短產程或選擇剖宮產。研究顯示羊水胎糞污染時實施羊膜腔灌注可稀釋胎糞濃度。
3、分娩處理:
胎頭娩出后立即進行口鼻吸引,避免胸廓娩出前呼吸動作導致吸入。采用DeLee吸痰管深度清理口咽部,吸引壓力控制在80-100mmHg。肩部娩出后需評估新生兒活力,對無自主呼吸者禁止常規刺激。
4、新生兒復蘇:
對肌張力差、呼吸抑制的新生兒立即氣管插管吸引,使用胎糞吸引器連接氣管導管直接抽吸。首次呼吸前完成氣道清理可降低50%以上發病率。持續血氧監測指導氧療,避免高濃度氧誘發肺損傷。
5、高危管理:
過期妊娠、宮內生長受限等高風險孕婦建議在有復蘇能力的醫院分娩。產時持續電子胎心監護,出現晚期減速或變異減速時及時干預。對疑似宮內感染病例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減少炎癥反應導致的肺損傷。
孕婦應保證均衡營養攝入,適當補充鐵劑預防貧血,每日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改善胎盤循環。妊娠期避免接觸煙草煙霧等有害物質,控制體重增長在11-16公斤范圍內。分娩時采用側臥位或自由體位改善子宮胎盤血流,第二產程避免過度屏氣。新生兒出生后維持適宜體溫,延遲臍帶結扎60秒以上可增加血容量。母乳喂養建立前需確保呼吸道通暢,按需喂養觀察有無氣促等異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