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栓塞可通過抗凝治療、溶栓治療、血管介入手術、腎動脈搭橋手術、腎臟切除術等方式治療。腎動脈栓塞通常由心房顫動、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瓣膜病、外傷性血管損傷、高凝狀態等原因引起。
1、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導致心臟內血流紊亂,易形成附壁血栓,脫落后隨血流阻塞腎動脈。患者可能出現突發性腰痛、血尿或無尿癥狀。治療需使用華法林、利伐沙班、達比加群等抗凝藥物,同時控制心室率。
2、動脈粥樣硬化:
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可引發局部血栓形成,或斑塊脫落導致遠端栓塞。典型表現為血壓急劇升高伴腎功能惡化。除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外,嚴重者需行血管內支架置入術。
3、心臟瓣膜病:
風濕性心臟病或人工瓣膜患者易發生瓣膜贅生物脫落,栓子經循環栓塞腎動脈。伴隨發熱、皮膚瘀點時需考慮感染性心內膜炎。治療需聯合青霉素、萬古霉素等抗生素與肝素抗凝。
4、外傷性血管損傷:
腹部鈍器傷或醫源性操作可能造成腎動脈內膜撕裂,繼發血栓形成。典型表現為創傷后24小時內出現脅腹部劇痛。急診可行導管取栓術或血管成形術恢復血流。
5、高凝狀態: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惡性腫瘤等疾病導致血液高凝,增加腎動脈血栓風險?;颊叨啻嬖谌矶嗖课谎ú∈?。除低分子肝素抗凝外,需針對原發病進行免疫抑制或化療。
日常需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克,避免動物內臟等高嘌呤食物加重腎臟負擔;急性期絕對臥床休息,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定期監測血壓、尿量及腎功能指標,服用抗凝藥物期間觀察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傾向,術后患者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