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牙齦增生可通過調整用藥方案、加強口腔衛生、定期牙科檢查、控制基礎疾病、營養干預等方式預防。藥物性牙齦增生主要由長期服用特定藥物引起,表現為牙齦組織非炎癥性肥大。
1、調整用藥方案:
與主治醫生溝通評估藥物必要性,鈣通道阻滯劑類降壓藥如硝苯地平、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免疫抑制劑如環孢素是常見誘因。在病情允許時,醫生可能更換為對牙齦影響較小的替代藥物,如降壓藥可選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2、加強口腔衛生:
每日使用軟毛牙刷配合巴氏刷牙法清潔牙齦緣,建議選用含氟牙膏。牙線或沖牙器輔助清理牙間隙,減少菌斑堆積。研究表明,口腔菌斑控制良好者藥物性牙齦增生發生率降低60%。
3、定期牙科檢查:
每3-6個月進行專業潔治,清除牙結石和菌斑。牙周醫生可通過探診檢查牙齦袋深度,早期發現增生跡象時可采用齦上潔治、齦下刮治等干預措施。
4、控制基礎疾病:
高血壓、癲癇等慢性病患者需嚴格監測相關指標,減少因病情波動導致的藥物增量。糖尿病患者應維持血糖穩定,高血糖環境會加速牙齦結締組織增殖。
5、營養干預:
增加維生素C獼猴桃、西蘭花和輔酶Q10深海魚、堅果攝入,有助于維持牙齦結締組織健康。限制精制糖攝入,避免提供口腔致病菌繁殖底物。
長期服藥人群應建立口腔健康檔案,記錄牙齦變化情況。日常可進行牙齦按摩促進血液循環,用食指指腹以打圈方式輕壓牙齦。戒煙限酒減少黏膜刺激,酒精可能影響藥物代謝加重牙齦反應。出現牙齦出血、腫脹等早期癥狀時,需及時聯合口腔科與內科會診調整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