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息肉與痔瘡可通過癥狀特點、發病部位、檢查手段、病理特征、并發癥風險等方式區分。直腸息肉通常由腸黏膜異常增生引起,痔瘡多與靜脈叢淤血有關。
痔瘡主要表現為便血、肛門瘙癢或疼痛,血液常鮮紅且附著糞便表面;直腸息肉出血多為暗紅色,可能伴隨黏液分泌或排便習慣改變。無蒂息肉可能引起腸梗阻癥狀,痔瘡極少導致此類問題。
痔瘡發生于齒狀線附近的靜脈叢,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直腸息肉起源于直腸黏膜上皮,可出現在腸壁任何位置。內痔需肛門鏡觀察,息肉多需腸鏡定位。
肛門指檢可觸及內痔柔軟包塊,直腸息肉質地較硬且基底固定。腸鏡檢查能直觀顯示息肉形態,活檢可明確性質;痔瘡診斷通常依賴視診和肛門鏡檢查,無需組織取樣。
痔瘡本質是靜脈曲張團塊,鏡下可見擴張血管;息肉分為炎性、腺瘤性等類型,腺瘤性息肉存在癌變風險。約95%的直腸癌由息肉惡變而來,痔瘡不會直接癌變。
痔瘡可能發生血栓或嵌頓,引起劇烈疼痛;息肉可能導致腸套疊或大出血。腺瘤性息肉10年癌變率約8%,需要定期隨訪;痔瘡反復發作可能造成貧血但極少危及生命。
日常需保持高纖維飲食如燕麥、芹菜,避免久坐久站,每日進行提肛運動。痔瘡急性期可用溫水坐浴,息肉患者建議每3-5年復查腸鏡。出現持續便血、排便變形或體重下降時,需及時進行腸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必要時行息肉切除術或痔瘡硬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