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胳膊脫臼可通過觀察關節畸形、活動受限、局部腫脹、疼痛反應及X線檢查等方式診斷。兒童胳膊脫臼通常由牽拉外力、跌倒損傷、先天性關節松弛、運動創傷及暴力撞擊等原因引起。
肘關節脫臼后可能出現明顯畸形,如尺骨鷹嘴突向后突出,橈骨頭向前移位。患兒常保持患肢半屈曲姿勢拒絕活動,觸摸可發現關節結構異常。需與健側對比觀察,避免誤判生理性關節活動度差異。
患肢主動活動能力顯著下降,被動活動時引發劇烈哭鬧。橈骨頭脫位時前臂旋前功能喪失,肘關節屈伸范圍較健側減少50%以上。檢查時應輕柔托舉患肢,避免二次損傷。
關節囊撕裂導致出血和炎性滲出,傷后2小時內出現進行性腫脹。橈骨頭脫位可見肘窩飽滿,尺骨鷹嘴周圍皮下淤青。需與單純軟組織挫傷鑒別,腫脹程度與損傷嚴重度呈正相關。
觸碰橈骨頭或嘗試旋轉前臂時患兒出現防御性躲避。橈神經深支受壓可能引發拇指背側放射痛。疼痛評分多達7分以上Wong-Baker量表,持續哭鬧超過15分鐘需警惕復合損傷。
X線正側位片顯示橈骨頭與肱骨小頭對應關系失常,尺橈關節間隙增寬。超聲檢查可見關節囊連續性中斷,磁共振能顯示韌帶損傷程度。2歲以下幼兒建議雙側對比攝片,注意辨別未骨化的骨骺線。
確診后需立即進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標準包括彈響感、疼痛驟減及活動度恢復。復位后三角巾固定1-2周,避免提拉患肢。日常注意補充維生素D促進骨骼發育,選擇適度運動如游泳增強關節穩定性,觀察3個月內復發情況需復查MRI評估韌帶愈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