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石性腸梗阻可能由飲食結構異常、腸道蠕動功能減弱、異物攝入、腸道解剖結構異常、腸道炎癥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促進腸道蠕動、內鏡取石、藥物溶解、手術解除梗阻等方式治療。
1、飲食因素:長期攝入高纖維低水分的食物如柿子、黑棗等,單寧酸與胃酸結合易形成胃石,進入腸道后與鈣鹽沉積形成糞石。建議避免空腹食用澀性水果,日常增加水分攝入至每日2000ml以上,選擇蘋果、梨等低單寧水果替代。
2、動力障礙:糖尿病神經病變或甲狀腺功能減退導致腸蠕動減慢,糞便在結腸滯留時間延長。每日進行腹部按摩配合快走30分鐘,可飲用含益生菌的酸奶改善菌群,必要時使用莫沙必利等促胃腸動力藥。
3、異物存留:誤吞毛發、果核等異物在腸道包裹形成糞石核心。兒童需監督進食過程,避免啃咬玩具零件。成人應糾正嚼食頭發等異食癖行為,發現誤吞后及時進行腹部平片檢查。
4、解剖變異:先天性巨結腸或術后腸粘連導致局部腸腔狹窄,糞便通過受阻形成嵌頓。這類患者需定期進行腸道水療,出現腹脹嘔吐時立即就醫,可能需結腸鏡下碎石或腸粘連松解術。
5、炎癥刺激:克羅恩病或憩室炎引發的腸壁水腫增厚,糞塊易在病變部位滯留。控制原發病需使用美沙拉嗪或硫唑嘌呤,急性期禁食并靜脈營養支持,嚴重狹窄需行腸段切除吻合術。
糞石性腸梗阻患者日常需保持膳食纖維每日25-30g的均衡攝入,推薦燕麥、火龍果等可溶性膳食纖維。術后恢復期進行腹式呼吸訓練,每周3次游泳或騎自行車增強腹肌力量。監測排便頻率變化,出現持續72小時未排氣排便伴陣發性臍周絞痛時需急診處理,警惕腸壞死風險。長期便秘人群可睡前飲用溫蜂蜜水,晨起空腹服用乳果糖維持腸道濕潤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