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結節可能由脂肪肝、肝囊腫、肝血管瘤、肝硬化、肝癌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超聲檢查、CT掃描、血液檢測、肝穿刺活檢、手術切除等方式診斷或治療。
脂肪肝是肝細胞內脂肪堆積過多的病理狀態,常見于肥胖、高脂飲食或長期飲酒人群。輕度脂肪肝通常無癥狀,嚴重時可能出現右上腹隱痛、乏力。改善需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脂高糖攝入,增加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
肝囊腫多為先天發育異常形成的囊性病變,生長緩慢且多為良性。囊腫增大可能壓迫周圍組織,引起腹脹、餐后飽脹感。直徑小于5厘米的無癥狀囊腫無需治療,定期復查超聲即可;巨大囊腫可考慮穿刺抽液或腹腔鏡手術。
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可能與雌激素水平相關。多數患者無自覺癥狀,瘤體增大可能出現腹部包塊、壓迫性疼痛。確診后直徑小于4厘米的血管瘤建議每6個月復查,生長迅速者可選擇介入栓塞或射頻消融。
肝硬化結節與長期肝損傷后纖維組織增生有關,常見于慢性乙肝、酒精肝患者。典型表現為肝掌、蜘蛛痣、腹水,可能伴隨門靜脈高壓。治療需戒酒并抗病毒,使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藥物,晚期考慮肝移植。
原發性肝癌多發生在肝硬化基礎上,與乙肝病毒感染、黃曲霉毒素暴露密切相關。早期癥狀隱匿,進展期可能出現消瘦、黃疸、肝區劇痛。確診需結合甲胎蛋白檢測和增強MRI,治療方式包括肝切除術、靶向藥物侖伐替尼。
發現肝臟結節應完善甲胎蛋白、肝功能等檢測,日常避免霉變食物攝入,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豆制品。規律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運動,肝硬化患者需嚴格限制每日鈉鹽攝入量低于3克,每3-6個月復查肝臟影像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