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患者需注意避免搔抓、識別誘發因素、保持皮膚保濕、合理用藥及監測過敏反應。日常管理結合醫療干預可有效控制癥狀。
1、避免搔抓:皮膚摩擦會加劇組胺釋放,導致風團擴散和瘙癢加重。建議剪短指甲,冷敷患處或拍打周圍皮膚緩解癢感。穿著純棉寬松衣物減少摩擦刺激。
2、識別誘因:記錄飲食日記和環境接觸史,常見誘因包括海鮮、堅果、塵螨、花粉等。急性發作后需追溯發作前24小時內的可疑接觸物,必要時進行過敏原檢測。
3、皮膚護理:每日使用無香料保濕霜修復皮膚屏障,水溫控制在37℃以下。避免使用堿性肥皂,沐浴后3分鐘內涂抹含神經酰胺的潤膚劑維持角質層水分。
4、藥物管理:急性期可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組胺藥。慢性患者需遵醫囑長期服用依巴斯汀,合并血管性水腫時需備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應急。
5、病情監測:關注喉頭水腫征兆如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出現此類癥狀需立即急診。定期復查血常規和IgE水平,慢性蕁麻疹患者建議每3個月評估甲狀腺功能。
患者應建立規律作息,保證每日7小時睡眠以減少免疫紊亂。飲食選擇低組胺食材如西藍花、蘋果、糙米,避免腌制食品和柑橘類水果。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增強體質,運動后及時清潔汗液。環境控制保持室內濕度50%左右,每周用60℃熱水清洗床品。癥狀持續6周以上需至皮膚科進行自體血清皮膚試驗和幽門螺桿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