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皮膚瘙癢可通過加強保濕、調整水溫、選擇棉質衣物、使用加濕器、局部冷敷等方式緩解,通常由空氣干燥、皮脂分泌減少、熱水刺激、衣物摩擦、皮膚屏障受損等原因引起。
冬季皮脂腺分泌減少導致皮膚鎖水能力下降,建議每日涂抹含尿素、神經酰胺、透明質酸的保濕霜,沐浴后3分鐘內涂抹效果最佳。干性皮膚可選擇凡士林、綿羊油等封閉性較強的產品。
過熱洗澡水會破壞皮膚表面脂質膜,建議將水溫控制在38℃以下,沐浴時間不超過15分鐘。淋浴時避免使用堿性肥皂,可改用pH5.5弱酸性沐浴露。
羊毛化纖材質易產生靜電刺激皮膚,貼身衣物應選擇100%純棉或莫代爾面料。洗衣時需徹底漂洗,殘留洗滌劑可能誘發接觸性皮炎。
室內暖氣使空氣濕度降至30%以下時易引發瘙癢,使用超聲波加濕器維持50%-60%濕度。夜間可將濕毛巾掛在暖氣片,或擺放綠蘿、散尾葵等蒸騰作用強的植物。
突發瘙癢時可冷敷10分鐘收縮毛細血管,避免抓撓導致繼發感染。頑固性瘙癢可能與特應性皮炎有關,通常表現為肘窩、腘窩對稱性紅斑,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氫化可的松軟膏。
冬季飲食可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ml。適度進行快走、瑜伽等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避免穿著多層衣物劇烈運動誘發汗液刺激。夜間瘙癢加重者可剪短指甲,睡前佩戴純棉手套減少抓傷風險。持續瘙癢超過兩周或出現皮膚破潰需排查糖尿病、膽汁淤積等系統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