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可能由前列腺素分泌過多、子宮收縮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子宮腺肌病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熱敷、藥物鎮痛、激素治療、手術治療、中醫調理等方式緩解。
月經期子宮內膜脫落時釋放大量前列腺素,該物質刺激子宮平滑肌強烈收縮導致缺血性疼痛。過度分泌可能與熬夜、壓力等生活方式相關,表現為下腹墜脹伴腰骶酸痛。日??捎门鼰岱蟾共?,避免攝入咖啡因及生冷食物。
子宮肌層不協調收縮會壓迫血管引發痙攣性疼痛,常見于宮頸管狹窄或子宮過度后屈的年輕女性。疼痛多集中于經期前48小時,可嘗試膝胸臥位緩解壓力,規律進行凱格爾運動改善盆底肌功能。
異位內膜組織隨月經周期出血刺激周圍神經,疼痛呈進行性加重并放射至直腸。該病可能與經血逆流有關,典型癥狀包括性交痛及經期腹瀉。臨床常用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鈉等藥物控制炎癥反應。
慢性盆腔炎導致組織粘連時會牽拉神經末梢,疼痛持續整個經期且分泌物增多。病原體感染是主要誘因,可能伴隨發熱或排尿不適。需規范使用抗生素治療,嚴重者需行腹腔鏡粘連松解術。
子宮內膜侵入肌層形成病灶使子宮均勻增大,經期子宮壁水腫加重壓迫痛感。多發于育齡期女性,常見經量增多及貧血癥狀。治療方案包括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等藥物干預。
經期保持每日30分鐘快走或瑜伽等溫和運動,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攝入。疼痛持續72小時以上或出現暈厥需及時婦科就診,長期痛經患者建議每年進行盆腔超聲檢查。注意記錄疼痛程度與持續時間,有助于醫生判斷繼發性痛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