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感染弓形蟲可能引起胎兒先天性感染、神經系統損傷、視力障礙、流產或死胎,需通過血清學檢測、超聲監測及藥物治療干預。
1、先天性感染:
弓形蟲可通過胎盤屏障垂直傳播,導致胎兒先天性弓形蟲病。妊娠早期感染風險約15%,中晚期可達30%-60%。胎兒感染后可能出現肝脾腫大、黃疸或血小板減少,需通過羊水PCR檢測確診。妊娠期口服螺旋霉素可降低垂直傳播率。
2、神經系統損傷:
弓形蟲滋養體可侵襲胎兒中樞神經系統,造成腦積水、顱內鈣化灶等病變。約10%存活患兒出現智力障礙或癲癇發作,MRI檢查可見腦室擴張。聯合使用磺胺嘧啶和乙胺嘧啶可抑制寄生蟲增殖。
3、視力損害:
視網膜脈絡膜炎是常見后遺癥,發生率高達85%。新生兒期表現為眼球震顫,兒童期逐漸出現視力下降。眼底檢查可見黃斑區瘢痕,需長期隨訪視力發育情況。糖皮質激素聯合抗生素可控制炎癥進展。
4、妊娠終止風險:
妊娠前三個月感染導致自然流產率增加3倍,可能與絨毛膜炎癥反應有關。超聲監測發現胎兒生長受限或畸形時,需評估終止妊娠指征。孕中期感染建議每周監測胎兒大腦中動脈血流。
5、遠期發育異常:
幸存患兒30%出現學習障礙或行為異常,與隱匿性腦損傷相關。學齡期需進行神經心理評估,早期干預可改善預后。妊娠期規范治療可使嚴重后遺癥發生率降低50%。
孕婦應避免接觸貓砂土壤,肉類需加熱至71℃以上食用。每日補充400μg葉酸可降低神經管缺陷風險,適度進行游泳等低強度運動增強免疫力。妊娠20周前確診感染需進行羊水穿刺基因檢測,每四周復查IgG抗體效價直至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