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寶寶患鵝口瘡時,母親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補充維生素、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乳頭清潔、監測嬰兒癥狀等方式干預。鵝口瘡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母嬰免疫力低下、哺乳衛生不良、嬰兒口腔黏膜損傷、母親飲食不當等原因引起。
1、調整飲食結構:母親需減少高糖高脂食物攝入,這類食物可能促進念珠菌繁殖。增加新鮮蔬果比例,如西蘭花、獼猴桃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助于增強母嬰免疫力。每日保證優質蛋白攝入,如魚類、禽類等。
2、補充維生素:維生素B族缺乏可能增加黏膜易感性,建議通過全谷物、堅果等食物補充。維生素D可通過日曬或深海魚類獲取,有助于調節免疫功能。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復合維生素制劑。
3、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調味品如辣椒、芥末可能通過乳汁刺激嬰兒口腔黏膜。含咖啡因飲品可能影響母嬰睡眠質量,間接降低抵抗力。酒精類飲品需嚴格禁止,可能加重真菌感染風險。
4、保持乳頭清潔:哺乳前后用溫水清洗乳頭,避免使用堿性清潔劑。每次哺乳后擠出少量乳汁涂抹乳暈,利用母乳抗菌成分預防感染。發現乳頭皸裂需及時處理,破損皮膚易成為真菌入口。
5、監測嬰兒癥狀:觀察口腔白膜是否擴散至咽喉,出現拒食需就醫。檢查臀部是否伴隨真菌性尿布疹,提示全身性感染可能。體溫超過38℃或持續哭鬧超過24小時,需兒科排除其他感染。
哺乳期母親需保持每日飲水1500-2000ml,適當進行散步等低強度運動促進代謝。嬰兒口腔護理可使用無菌紗布蘸取溫水輕柔擦拭,喂養器具需每日煮沸消毒。鵝口瘡反復發作時,建議母嬰同步接受抗真菌治療,母親可局部涂抹制霉菌素乳膏,嬰兒使用碳酸氫鈉溶液口腔護理。母乳喂養期間避免使用含激素類藥膏,治療期間可繼續哺乳但需加強消毒隔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