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不規則出血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激素干預、感染控制等方式治療。陰道不規則出血通常由內分泌失調、子宮肌瘤、子宮內膜息肉、生殖系統感染、惡性腫瘤等原因引起。
1、內分泌失調:排卵障礙或黃體功能不足可能導致月經周期紊亂,表現為經期延長或點滴出血。基礎體溫監測聯合孕激素測定有助于診斷,短期可服用黃體酮膠囊調節周期,長期需糾正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原發病。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恢復。
2、子宮肌瘤:肌壁間肌瘤壓迫子宮內膜可能引起經間期出血,漿膜下肌瘤通常無癥狀。超聲檢查可明確肌瘤位置大小,5cm以下肌瘤可服用米非司酮縮小子宮體積,黏膜下肌瘤需行宮腔鏡電切術。貧血患者需補充鐵劑和維生素C。
3、子宮內膜息肉:異常增生的子宮內膜組織常導致同房后出血,絕經后出血更需警惕。宮腔鏡檢查是診斷金標準,直徑<1cm息肉可試用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較大息肉需行診刮術。術后建議每半年復查陰道超聲。
4、生殖系統感染:淋球菌或衣原體感染引起的宮頸炎表現為膿性分泌物伴接觸性出血。宮頸分泌物培養后,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治療14天,配偶需同步治療。急性期避免盆浴和性生活。
5、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癌常見于肥胖和絕經延遲人群,特征為絕經后陰道流血。診斷性刮宮病理檢查確診后,Ia期可行筋膜外子宮切除術,晚期需紫杉醇聯合卡鉑化療。BRCA基因突變攜帶者建議預防性附件切除。
每日攝入30g大豆異黃酮可調節雌激素水平,瑜伽蝴蝶式練習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棉質內褲需每日更換消毒。出血期間避免游泳和騎自行車運動,使用pH3.8的乳酸菌陰道凝膠維持微生態平衡。記錄出血日歷幫助醫生判斷周期規律性,陰道超聲建議選擇月經干凈后3-7天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