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引起的發燒可通過物理降溫、口服補液鹽、抗生素治療、調節腸道菌群、及時就醫等方式治療。腸炎通常由病毒或細菌感染、飲食不潔、免疫力低下、腸道菌群失衡、寄生蟲感染等原因引起。
體溫低于38.5℃時建議采用溫水擦浴、退熱貼等物理方式降溫。避免酒精擦拭或冰敷,以免刺激皮膚或引起寒戰。保持室內通風,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每2小時監測一次體溫變化。
腹瀉伴隨發熱易導致脫水,需按說明書配制口服補液鹽溶液,少量多次飲用。可選用含葡萄糖電解質配方的補液鹽,避免單純飲用白開水或含糖飲料。觀察尿液顏色,若呈深黃色需增加補液量。
細菌性腸炎需根據病原菌選擇諾氟沙星、頭孢克肟或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病毒性腸炎禁用抗生素。用藥前應進行糞便常規檢查和藥敏試驗,完成規定療程,避免隨意停藥導致耐藥性。
服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酪酸梭菌或布拉氏酵母菌等益生菌制劑,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飲食選擇低渣易消化的米粥、面條,避免乳制品和高纖維食物。癥狀緩解后逐漸恢復常規飲食。
持續高熱超過39℃、血便、意識模糊或脫水嚴重時需急診處理。兒童出現囟門凹陷、皮膚彈性差,或成人尿量顯著減少需靜脈補液。進行血常規、糞便培養等檢查排除痢疾、傷寒等嚴重感染。
腸炎發熱期間宜選擇低脂少渣的蒸蘋果、山藥粥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恢復期可進行散步等低強度活動,每日保證7-8小時睡眠。注意餐具消毒和手衛生,處理排泄物后需用含氯消毒劑清潔環境。癥狀完全消失后仍需觀察3天,確認無復發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