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的適應證需綜合評估腫瘤位置、分期及患者肛門功能,常見條件包括腫瘤下緣距肛緣≥5cm、未侵犯肛門括約肌、無遠處轉移等。
腫瘤下緣與肛緣的距離是核心指標。臨床建議保肛手術需滿足腫瘤下緣距肛緣≥5cm,確保遠端切緣陰性。對于部分超低位腫瘤距肛緣3-5cm,若術前放化療后退縮明顯,可嘗試保留肛門括約肌復合體。
腫瘤未侵犯肛提肌及肛門括約肌是保肛前提。MRI評估顯示T1-T3期腫瘤未突破腸壁肌層或僅累及直腸系膜脂肪時,保肛可能性較高。若存在側方淋巴結轉移或直腸系膜筋膜受累,需聯合新輔助治療后再評估。
術前需通過肛門直腸測壓、排便造影檢查括約肌功能。最大靜息壓>40mmHg、收縮壓>80mmHg提示括約肌功能良好。合并糖尿病神經病變或高齡患者需謹慎,術后可能出現排便失禁。
排除肝肺等遠處轉移是保肛手術基礎。PET-CT確認M0分期后,可考慮根治性切除。若存在寡轉移灶,經多學科討論后可能先行轉移灶切除,再實施保肛手術。
對局部進展期腫瘤,術前放化療可使60%患者降期。病理完全緩解pCR或腫瘤退縮至ypT1-2N0時,保肛成功率顯著提高。放療后纖維化可能影響吻合口愈合,需間隔6-8周再手術。
飲食上建議術后早期采用低渣飲食如米湯、蒸蛋,逐步過渡至高蛋白食物如魚肉、豆腐;康復期每日進行提肛運動3組,每組15次;護理需關注吻合口瘺跡象,術后2周避免久坐壓迫會陰。定期復查肛門指診與腸鏡,5年內每6個月監測CEA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