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發可能由遺傳因素、激素水平異常、營養不良、精神壓力、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表現為頭發稀疏、發際線后移、斑塊狀脫發等形態變化。
1、頭發稀疏:
頭發整體密度降低是常見表現,尤其從頭頂或發旋處開始。每日脫落量超過100根且持續兩周以上需警惕,可能與毛囊周期紊亂有關。建議減少燙染頻率,選擇寬齒梳避免牽拉。
2、發際線后移:
額角或前額發際線呈M型上移多為雄性激素性脫發特征。伴隨頭皮油脂分泌旺盛,毛囊微型化導致頭發逐漸變細軟。夜間使用含酮康唑的洗劑可緩解脂溢性皮炎。
3、斑塊狀脫發:
突發圓形或橢圓形脫發斑塊常見于斑禿,邊界清晰處皮膚光滑。與自身免疫攻擊毛囊有關,可能伴隨指甲點狀凹陷。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或外用米諾地爾可促進再生。
4、彌漫性脫落:
產后、高燒或節食后常見整體均勻脫發,發根處可見白色顆粒狀毛根。屬于休止期脫發,改善貧血可多攝入紅肉、菠菜等富鐵食物,三個月內多能自行恢復。
5、瘢痕性脫發:
頭皮出現紅斑鱗屑伴永久性脫發區需警惕扁平苔蘚等疾病,毛囊被破壞后不可逆。早期使用他克莫司軟膏控制炎癥,必要時需進行毛發移植手術修復外觀。
日常可增加核桃、三文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過度束發或高溫吹整。選擇生姜洗發水按摩頭皮促進血液循環,若脫發區域持續擴大或伴隨紅腫疼痛,需皮膚科進行毛發鏡檢查和激素水平檢測。規律作息配合有氧運動有助于調節內分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