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內感染可能由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醫源性操作、免疫力低下、羊水污染等原因引起。
胎膜破裂后失去屏障功能,陰道內細菌上行侵入宮腔。常見于妊娠晚期外力撞擊、多胎妊娠或羊水過多等情況。孕婦需臥床休息并監測體溫,醫生可能建議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孕婦患細菌性陰道病、淋病或衣原體感染時,病原體可通過宮頸擴散至宮腔。可能與陰道菌群失衡、不潔性生活有關,表現為分泌物異味、下腹墜脹。需進行白帶常規檢查,妊娠期可安全使用阿奇霉素、頭孢曲松等藥物治療。
羊膜穿刺、絨毛取樣等侵入性產前診斷可能將外界細菌帶入宮腔。操作前需嚴格消毒器械,術后出現發熱或宮縮需立即就醫。高風險孕婦可選擇無創DNA檢測替代有創檢查。
妊娠期免疫調節使母體對病原體防御能力下降,合并糖尿病、貧血時風險更高。建議孕期保證蛋白質攝入,每天食用雞蛋、魚肉等優質蛋白,補充維生素C增強抵抗力。
胎兒宮內排便導致羊水糞染時,大腸桿菌等腸道菌群可能引發感染。常見于過期妊娠或胎兒窘迫,胎心監護顯示變異減速。需及時終止妊娠,新生兒出生后需預防性使用氨芐西林。
預防宮內感染需保持外陰清潔,每日更換棉質內褲并用溫水清洗;避免盆浴和公共泳池;32周后禁止性生活。飲食上多攝入含乳酸菌的酸奶、新鮮果蔬,適度散步增強體質。出現陰道流血、持續性腹痛或胎動異常時,應立即前往產科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