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臨終階段的呼吸變化受多因素影響,晝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夜間癥狀加重可能與代謝紊亂、疼痛閾值降低、體位性缺氧等因素相關。
1、代謝紊亂:夜間肝臟代謝功能進一步減退,血氨水平升高易誘發肝性腦病,患者可能出現意識模糊伴呼吸節律異常。建議夜間加強血氨監測,限制蛋白質攝入,選擇乳果糖調節腸道菌群。
2、疼痛閾值降低:晝夜節律變化使疼痛敏感性在夜間增強,癌痛可能導致呼吸淺快。非藥物干預包括調整體位減輕腹壓,藥物可選擇曲馬多、加巴噴丁或低劑量嗎啡緩釋片。
3、體位性缺氧:晚期腹水或肺部轉移易引發臥位呼吸困難。半臥位睡眠可改善通氣,必要時進行胸腔穿刺引流,配合吸氧維持血氧飽和度>90%。
4、感染風險:夜間免疫力下降易繼發肺部感染,表現為發熱伴痰鳴音。需定期翻身拍背,根據藥敏結果使用頭孢曲松、莫西沙星等抗生素。
5、循環衰竭:終末期有效循環血量不足導致潮式呼吸,常伴四肢厥冷。此時需維持靜脈通路,適當補充白蛋白,避免過度擴容加重心臟負荷。
臨終護理需注重24小時癥狀管理,白天可增加日光暴露調節生物鐘,夜間保持環境安靜減少刺激。飲食選擇低脂流質如米湯、藕粉,每日分6-8次少量攝入。適度按摩四肢促進血液循環,監測呼吸頻率與血氧變化,當出現下頜式呼吸或呼吸暫停間隔>20秒時提示進入終末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