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排便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腹部按摩、補充益生菌、增加運動量、藥物干預等方式改善。排便困難可能由母乳不足、輔食添加不當、腸道菌群失衡、運動缺乏、先天性巨結腸等原因引起。
1、飲食調整:母乳喂養不足或配方奶沖泡過濃會導致糞便干結。增加母乳喂養頻率,6月齡以上嬰兒可添加西梅泥、火龍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輔食。避免過早引入淀粉類食物,每日飲水量需達到每公斤體重100-150ml。
2、腹部按摩:腸道蠕動功能未完善是常見生理因素。餐后1小時以臍周為中心順時針按摩,配合屈腿運動促進腸蠕動。按摩力度需輕柔,每次持續5-10分鐘,每日3-4次,注意避開剛進食后的飽腹狀態。
3、菌群調節:腸道微生態失衡可能引發功能性便秘。選擇嬰幼兒專用益生菌如雙歧桿菌BB-12、鼠李糖乳桿菌LGG,連續補充2-4周。母乳中含有的低聚糖是天然益生元,可促進有益菌定植。
4、運動干預:活動量不足延緩結腸傳輸。清醒時多進行俯臥、翻身等大運動,每天累計活動時間不少于2小時。被動操如蹬自行車動作每次10-15組,每日3次,運動后30分鐘內易產生便意。
5、藥物處理:頑固性便秘需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乳果糖、聚乙二醇4000等滲透性瀉藥安全有效,開塞露僅作為應急使用。出現腹脹嘔吐、體重不增需排查先天性巨結腸或甲狀腺功能減退。
保證每日足夠液體攝入,6月齡前母乳喂養者無需額外補水。適當進行主被動運動結合,建立固定排便習慣。持續3天未排便或伴隨哭鬧拒食應及時就醫,排除器質性疾病可能。注意觀察糞便性狀,羊糞樣硬便提示需要調整飲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