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與斑塊均可導致血管事件,但嚴重程度取決于發生部位、大小及穩定性。血栓通常由斑塊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危急情況;動脈斑塊則通過逐漸阻塞血管導致慢性缺血,與冠心病、外周動脈疾病相關。
1、急性風險:血栓因突發性血管閉塞更具致命性,如冠狀動脈血栓可致心源性猝死。治療需緊急溶栓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或取栓手術,同時聯合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預防復發。
2、慢性危害:斑塊通過脂質沉積緩慢進展,引發穩定型心絞痛或間歇性跛行。需長期服用他汀類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穩定斑塊,配合血壓血糖控制延緩疾病進展。
3、病理機制:血栓與凝血系統激活相關,斑塊則涉及炎癥反應和內皮損傷。前者需抗凝治療利伐沙班、達比加群,后者需抗炎干預秋水仙堿、卡納單抗。
4、影像學差異:超聲與CT血管造影可鑒別兩者,血栓呈新鮮低回聲團塊,斑塊為鈣化或脂質核心的混合回聲。治療選擇需根據影像特征制定個體化方案。
5、預后差異:血栓再通后可能遺留器官功能障礙,斑塊經規范管理可維持多年功能代償。兩者均需戒煙、地中海飲食和每周150分鐘有氧運動進行二級預防。
控制血壓血脂、每日攝入深海魚類與堅果、堅持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可同步降低血栓與斑塊風險。定期進行頸動脈超聲、冠狀動脈CTA篩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病變,糖尿病患者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以保護血管內皮功能。出現突發胸痛、偏癱等癥狀需立即呼叫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