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憩室可通過超聲檢查、宮腔鏡檢查、磁共振成像、子宮輸卵管造影、診斷性刮宮等方式檢查。
經陰道超聲是診斷子宮憩室的首選方法,能清晰顯示子宮肌層缺損位置、大小及與宮腔關系。三維超聲可多角度重建圖像,提高小憩室的檢出率。超聲檢查無創且操作簡便,可重復用于術后隨訪。
宮腔鏡能直視憩室開口形態,觀察內膜覆蓋情況及有無積血,同時可進行組織活檢。檢查需在月經干凈后3-7天進行,可發現超聲難以辨別的微小憩室,但屬于侵入性操作需嚴格無菌操作。
MRI對軟組織分辨率高,能準確顯示憩室與周圍肌層的解剖關系,評估肌層厚度。T2加權像可區分陳舊積血與正常內膜,適用于復雜病例或術前評估。檢查無輻射但費用較高,不作為常規篩查手段。
造影劑充盈宮腔后X線攝片可顯示憩室向外突出的囊袋狀影,但可能遺漏小憩室。檢查能同時評估輸卵管通暢度,適合合并不孕的患者。需注意碘過敏史者禁用含碘造影劑。
刮出物病理檢查可排除內膜病變,但單純診斷性刮宮可能漏診。常在宮腔鏡引導下定位刮取憩室內膜,適用于異常子宮出血患者。操作需警惕子宮穿孔風險,術后需預防感染。
檢查前3天避免性生活,選擇月經周期合適時段就診。超聲與宮腔鏡聯合診斷準確率可達90%以上,復雜病例建議多學科會診。日常注意觀察月經周期變化,出現經期延長或痛經加重應及時復查。術后患者需遵醫囑定期隨訪,避免劇烈運動影響切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