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顫抖可能由生理性震顫、甲狀腺功能亢進、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小腦病變等原因引起。
生理性震顫是最常見的手抖類型,與情緒緊張、疲勞、咖啡因攝入過量等因素有關。這種震顫幅度較小且頻率快,通常在消除誘因后自行緩解。減少咖啡和濃茶攝入、保證充足睡眠、練習深呼吸放松技巧可有效改善癥狀。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會加速新陳代謝,導致雙手細微震顫。該病可能與格雷夫斯病、甲狀腺結節等因素有關,通常伴隨心悸、體重下降、怕熱多汗等癥狀。抗甲狀腺藥物如甲巰咪唑、丙硫氧嘧啶可控制激素水平,嚴重者需放射性碘治療。
中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退化導致靜止性震顫,典型表現為搓丸樣動作。該病可能與遺傳、環境毒素暴露有關,常伴肌肉僵硬、運動遲緩。藥物治療包括左旋多巴、普拉克索、恩他卡朋,腦深部電刺激術適用于藥物無效者。
家族遺傳性運動障礙表現為姿勢性震顫,持物時加重。飲酒可暫時減輕癥狀,但長期可能惡化病情。一線治療藥物為普萘洛爾、撲米酮,肉毒桿菌注射適用于頭部震顫,嚴重病例可考慮丘腦切開術。
小腦出血、腫瘤或變性會導致意向性震顫,接近目標時抖動加劇。多發性硬化、中風等病因可能引發此癥狀,伴隨共濟失調、言語不清。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如免疫調節劑治療多發性硬化,手術切除占位性病變。
日常可增加富含維生素B6的香蕉、鱷梨攝入,進行握力球訓練改善肌肉控制。太極拳等舒緩運動有助于增強協調性,但持續性震顫或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癥狀時應盡早就醫。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使用加重餐具等輔助器具能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