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瘺可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實驗室檢查、染色檢查等方式確診。糞瘺通常由創傷、炎癥性腸病、腫瘤、手術并發癥、先天性畸形等原因引起。
1、體格檢查:醫生通過視診和觸診初步判斷瘺管位置及周圍組織情況,觀察皮膚有無紅腫、滲液或糞便污染。對于表淺瘺管可能直接觀察到外口,深部瘺管需結合其他檢查手段。
2、影像學檢查:超聲檢查可評估瘺管走行及周圍膿腫形成,CT掃描能清晰顯示復雜瘺管的立體結構,MRI對軟組織分辨率高,適合肛周瘺管的評估。造影檢查通過注入造影劑可動態觀察瘺管走向。
3、內鏡檢查:結腸鏡檢查能直接觀察腸道內瘺口位置,評估腸道黏膜狀況,排除腫瘤或炎癥性腸病等原發病。對于高位直腸瘺,可選用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
4、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可判斷是否存在感染,C反應蛋白和血沉反映炎癥程度。糞便常規檢查排除腸道感染,必要時進行結核菌素試驗或血清學檢查以鑒別特異性感染。
5、染色檢查:亞甲藍試驗通過向可疑外口注入染料,觀察是否從其他開口排出以確認瘺管存在。對于復雜瘺管,可結合內鏡進行雙染色檢查提高診斷準確性。
糞瘺患者需保持局部清潔干燥,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促進組織修復,如雞蛋、魚肉、西蘭花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粗纖維攝入以減少排便刺激。適度進行提肛運動增強盆底肌力,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局部摩擦。每日溫水坐浴2-3次,每次15分鐘,有助于減輕炎癥反應。穿著寬松棉質內衣減少皮膚刺激,排便后及時清潔并使用皮膚保護劑。定期隨訪監測瘺管變化,對于結核性瘺管需保證足療程抗結核治療。合并糖尿病者需嚴格控制血糖,營養不良患者可補充鋅制劑加速傷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