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動癥可通過硫必利、阿立哌唑、氟哌啶醇等藥物控制癥狀,嚴重者需結合行為療法或深部腦刺激手術。該病可能與遺傳因素、神經遞質失衡、圍產期損傷、心理應激、鏈球菌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眨眼、聳肩、清嗓等運動性或發聲性抽動。
1、硫必利:作為多巴胺受體拮抗劑,硫必利能調節基底節區神經傳導,適用于輕中度抽動癥狀。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嗜睡、胃腸道不適,長期使用需監測肝功能。兒童用藥需根據體重調整劑量,建議配合認知行為干預。
2、阿立哌唑:這種非典型抗精神病藥通過部分激動多巴胺D2受體發揮作用,對合并強迫癥狀者效果顯著。治療初期可能出現靜坐不能或體重增加,需定期評估代謝指標。與父母培訓聯合使用可提升療效。
3、氟哌啶醇:傳統抗精神病藥適用于難治性病例,能有效阻斷邊緣系統多巴胺過度活躍。錐體外系反應風險較高,常需聯用苯海索預防肌張力障礙。用藥期間應監測心電圖QT間期變化。
4、行為療法:習慣逆轉訓練通過意識訓練、競爭反應建立等步驟改善癥狀,尤其適合發聲性抽動。綜合行為干預需每周1-2次,持續12周以上。結合正念減壓可降低應激誘發的癥狀加重。
5、手術治療:經顱磁刺激可調節輔助運動區皮層興奮性,適用于藥物抵抗患者。深部腦刺激需植入丘腦腹中間核電極,術后需長期程控參數。嚴格術前評估需排除精神分裂癥等禁忌證。
日常護理需保證每日30分鐘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避免咖啡因和屏幕時間過長。飲食推薦富含鎂的堅果、深綠色蔬菜,限制人工色素攝入。建立規律作息,采用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緩解焦慮,癥狀持續加重需神經科復診調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