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可通過抗纖維化治療、并發癥管理、病因控制、定期監測、營養支持等方式干預。肝硬化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膽汁淤積、代謝異常等因素引起。
肝硬化早期無痛感但需積極干預,抗纖維化藥物如秋水仙堿、吡非尼酮、奧貝膽酸可延緩病情進展。中醫辨證使用丹參、桃仁等活血化瘀藥物也有輔助作用。
門靜脈高壓可能引發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腹水通常表現為腹脹、移動性濁音。需預防性使用普萘洛爾降低門脈壓力,頑固性腹水需行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或腹腔穿刺引流。
乙肝肝硬化需長期服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抗病毒,酒精性肝硬化需絕對戒酒。非酒精性脂肪肝需控制體重指數在24以下,每周進行150分鐘有氧運動。
每3個月需檢查肝功能、凝血功能、甲胎蛋白,每6個月進行肝臟超聲彈性成像檢測。胃鏡檢查可評估食管靜脈曲張程度,建議每1-2年復查。
每日蛋白質攝入量需達1.2-1.5g/kg體重,優先選擇乳清蛋白、魚肉、蛋清等優質蛋白。夜間加餐可預防分解代謝,建議食用藕粉、山藥粥等易消化碳水化合物。
肝硬化患者需嚴格限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2g,避免腌制食品。中等強度運動如太極拳、步行可改善肝功能儲備,但需避免對抗性運動。睡眠姿勢建議抬高床頭15度減少夜間門脈壓力,皮膚瘙癢可使用薄荷醇洗劑緩解。心理疏導需關注肝性腦病前期癥狀如晝夜顛倒、計算力下降,家屬應學習識別撲翼樣震顫等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