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背后凸起的疙瘩可通過局部熱敷、外用藥物、保持清潔、避免刺激、就醫檢查等方式消除。該癥狀可能由毛囊炎、皮脂腺囊腫、淋巴結腫大、脂肪瘤、瘢痕增生等原因引起。
早期較小的疙瘩可采用40℃左右溫熱毛巾敷10分鐘,每日2-3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適用于因毛囊堵塞引起的紅腫硬結,熱敷后配合輕柔按摩有助于炎癥消散。注意避免燙傷皮膚,熱敷后保持患處干燥。
細菌感染導致的疙瘩可涂抹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或紅霉素軟膏。藥物需覆蓋整個凸起部位,使用前需清潔皮膚。過敏體質者應先小范圍試用,出現瘙癢加重需立即停用。伴隨滲液時可配合碘伏消毒。
每日用中性沐浴露清洗耳后區域,避免汗液和皮脂堆積。洗后及時擦干褶皺部位,油性皮膚可撲少量爽身粉。忌用手反復觸摸或擠壓疙瘩,防止細菌二次感染。枕巾應每周高溫消毒更換,減少接觸性刺激。
暫停使用染發劑、發膠等化學產品,金屬耳釘可能引起接觸性皮炎。穿衣選擇純棉材質避免摩擦,睡覺時調整姿勢減少患側受壓。反復發作可能與免疫功能下降有關,需保證每日7小時睡眠和維生素C攝入。
持續增大超過2周或直徑超過1厘米的疙瘩需就診,可能與皮脂腺囊腫繼發感染或淋巴結病變有關。伴隨疼痛化膿、發熱乏力時需血常規檢查,超聲可鑒別脂肪瘤或纖維瘤。必要時行穿刺活檢或手術切除,術后需定期換藥觀察。
日常飲食增加冬瓜、薏米等利濕食物攝入,限制辛辣刺激及高糖食品。適度進行快走、瑜伽等運動增強代謝,避免劇烈運動導致出汗刺激。觀察期間記錄疙瘩大小變化及伴隨癥狀,突發劇烈疼痛或皮膚破潰需急診處理。耳后皮膚護理需長期保持,復發頻繁者建議每年皮膚科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