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缺乏癥可能表現為骨骼疼痛、肌肉無力、情緒波動、免疫力下降、兒童發育遲緩等癥狀。
維生素D缺乏影響鈣吸收,導致骨軟化癥或骨質疏松,常見腰背痛、關節痛,夜間或負重時加重。長期缺乏可能引發骨折風險增加,尤其是老年人。日常需增加日照時間,每周2-3次戶外活動,每次15-30分鐘。
維生素D參與肌肉收縮功能調節,缺乏時易出現四肢乏力、爬樓梯困難。嚴重者可伴隨肌肉痙攣或抽搐,與低鈣血癥相關。建議補充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三文魚、蛋黃,結合阻力訓練改善癥狀。
維生素D受體廣泛分布于大腦,缺乏可能引發抑郁、焦慮等情緒障礙。冬季日照減少時癥狀更明顯,與血清素水平波動有關。可通過檢測25-羥維生素D水平評估,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D3制劑。
維生素D調節免疫細胞功能,缺乏者易反復感染呼吸道疾病。臨床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足人群患流感風險增加40%。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時,需監測維生素D水平并針對性補充。
嬰幼兒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佝僂病,表現為方顱、雞胸、O型腿等骨骼畸形。母乳喂養兒需每日補充400IU維生素D,早產兒劑量需加倍。學齡期兒童若出現生長遲緩、牙齒晚萌,應檢測維生素D營養狀況。
預防維生素D缺乏需綜合日照、飲食與補充劑,成人每日建議攝入600-800IU。富含維生素D食物包括強化牛奶、蘑菇、動物肝臟,同時配合負重運動促進鈣沉積。血清25-羥維生素D低于20ng/ml時需醫療干預,常用補充劑為膽鈣化醇或麥角鈣化醇,嚴重缺乏者可采用大劑量沖擊療法。定期檢測維生素D水平對孕婦、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