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骨重建可通過自體骨移植、人工骨替代材料、血管化游離骨瓣移植、牽張成骨術、數字化定制修復等方式治療。
采用患者自身髂骨、腓骨或肋骨等部位骨組織進行移植,生物相容性最佳且成活率高。手術需分兩階段進行,先取骨再植入,適用于缺損范圍較小的病例,術后需避免移植區受壓。
使用羥基磷灰石、β-磷酸三鈣等生物陶瓷材料或鈦網支架填充缺損,避免取骨手術創傷。材料需與周圍骨組織緊密貼合,適合非承重區修復,可能需結合生長因子促進骨整合。
通過顯微外科技術移植帶血管的腓骨或髂骨,可重建6cm以上大段缺損。血管吻合保障血供,骨瓣可塑形匹配下頜弧度,需配合術后抗凝治療,存在血管危象風險。
在截骨處安裝牽張器,每日延長0.5-1mm刺激新骨生成。適用于骨量不足的兒童患者,治療周期約3個月,需定期調整牽引器,可能發生感染或骨不連。
基于CT數據3D打印個性化鈦合金假體,精準恢復咬合關系。假體邊緣需打磨光滑避免黏膜磨損,術后需口腔清潔護理,長期可能發生螺釘松動或應力性骨折。
術后需流質飲食2周并補充蛋白質、維生素D促進愈合,逐步過渡到軟食;避免劇烈運動防止植入物移位,定期影像學復查骨整合情況;口腔護理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睡眠時抬高床頭減少腫脹。康復期可進行頸部肌肉放松訓練,6個月內避免咀嚼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