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潰瘍可能導致失明,具體風險與潰瘍深度、感染病原體及治療時機有關。角膜潰瘍可能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干眼癥、外傷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抗生素治療、抗病毒治療、抗真菌治療、人工淚液、角膜移植等方式治療。
1、細菌感染:
細菌性角膜潰瘍常見于銅綠假單胞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表現為眼痛、畏光、分泌物增多。治療需使用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莫西沙星等抗生素滴眼液,嚴重時需全身用藥。
2、病毒感染:
單純皰疹病毒是病毒性角膜潰瘍的主要病原體,癥狀包括樹枝狀角膜缺損和反復發作。阿昔洛韋、更昔洛韋滴眼液配合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控制病情,但易遺留角膜瘢痕。
3、真菌感染:
農作物外傷后易發生真菌性角膜潰瘍,特征為羽毛狀浸潤和衛星灶。需使用那他霉素、兩性霉素B滴眼液治療,療程長達數周,延誤治療易導致角膜穿孔。
4、干眼癥:
長期干眼癥可引發無菌性角膜潰瘍,表現為眼表干燥和點狀上皮缺損。使用玻璃酸鈉滴眼液、血清滴眼液改善眼表環境,配合濕房鏡可促進潰瘍愈合。
5、外傷因素:
角膜異物或化學燒傷破壞角膜屏障后易繼發潰瘍,伴隨劇烈眼痛和視力下降。需急診清除異物,堿燒傷需大量沖洗,嚴重角膜溶解需行角膜板層移植術。
角膜潰瘍患者需保持眼部清潔,避免揉眼,外出佩戴防護鏡。飲食應增加維生素A胡蘿卜、動物肝臟和優質蛋白魚類、雞蛋攝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復期可進行眼球轉動訓練促進血液循環,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出現視力驟降、眼壓升高或角膜變薄時需立即復診,深部潰瘍愈合后可能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恢復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