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疼痛可能由肌肉勞損、不良姿勢、脊柱退行性變、椎間盤突出、內臟疾病等原因引起。
1、肌肉勞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或過度使用背部肌肉可能導致乳酸堆積和肌纖維微損傷。建議每小時進行5分鐘肩頸環繞、貓式伸展等放松動作,局部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避免提舉重物時彎腰,采用屈膝下蹲姿勢分擔腰部壓力。
2、不良姿勢:伏案工作時的駝背姿態會使脊柱承受額外壓力,可能引發慢性肌筋膜疼痛綜合征。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座椅,調整顯示器與視線平齊,在腰椎后方放置靠墊維持生理曲度。游泳和普拉提能增強核心肌群穩定性。
3、脊柱退行性變:年齡增長導致的椎間盤脫水、骨贅形成可能壓迫神經根。可能與長期負重、骨質疏松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晨僵、活動受限等癥狀。非甾體抗炎藥如塞來昔布、雙氯芬酸鈉可緩解炎癥,鈣劑聯合維生素D3能延緩骨質流失。
4、椎間盤突出:髓核突破纖維環可能刺激脊神經,急性發作時常伴隨下肢放射痛。可能與外傷、遺傳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咳嗽時疼痛加重、感覺異常等癥狀。硬膜外封閉注射可減輕神經水腫,微創椎間孔鏡手術能移除突出組織。
5、內臟牽涉痛:胰腺炎、腎結石等疾病可通過神經反射引發背部牽涉痛。膽囊病變多引起右肩胛區疼痛,泌尿系統問題常伴排尿異常。需通過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明確原發病,腎絞痛可使用山莨菪堿解痙,膽源性疼痛需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日常可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每周3次每次30分鐘。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抗氧化物質,適量攝入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睡眠時選擇中等硬度床墊,側臥姿勢需在雙腿間夾枕保持骨盆平衡。持續兩周以上的夜間痛或伴隨體重下降需及時排查腫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