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是指腹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腹壁薄弱點或孔隙向外突出的病理狀態,常見類型包括腹股溝疝、股疝、臍疝等。腹外疝可能由腹壁強度減弱、腹內壓增高等因素引起,可通過手術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干預。
1、腹壁薄弱:先天性腹壁發育不良或后天性肌肉萎縮可能導致腹壁強度下降,形成疝環。長期營養不良、衰老引起的膠原蛋白流失會加劇這一過程。日常需避免提重物,加強核心肌群訓練如平板支撐、仰臥起坐以增強腹壁支撐力。
2、腹壓增高: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導致的排尿困難均可增加腹腔壓力。職業性因素如重體力勞動、舉重運動員也屬高危人群。控制基礎疾病、使用緩瀉劑乳果糖、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有助于降低腹壓。
3、手術切口:既往腹部手術切口愈合不良可能形成切口疝,約占腹外疝的10%。術后傷口感染、過早恢復體力勞動是主要誘因。術后需嚴格遵循醫囑使用腹帶,6個月內避免劇烈運動。
4、腹股溝疝:占腹外疝的75%,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12倍,與鞘狀突未閉鎖有關。表現為腹股溝區可復性包塊,可能伴有墜脹感。傳統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是主要治療方式,需根據疝環大小選擇補片類型。
5、股疝:多發于中老年女性,因股管解剖特點易發生嵌頓。臨床表現為卵圓窩處突發疼痛性包塊,需與淋巴結炎鑒別。確診后應緊急行McVay法修補術,延遲處理可能導致腸管壞死。
預防腹外疝需保持理想體重,BMI控制在18.5-23.9之間。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胸肉,每日攝入不少于1.2g/kg。避免一次性大量進食,建議少食多餐。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術后康復期可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收縮,每日練習2組,每組10次。觀察疝環部位是否出現紅腫熱痛,這些癥狀提示可能發生嵌頓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