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炎可能由不良衛生習慣、激素水平變化、免疫力下降、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日常清潔、調節激素、增強免疫、抗生素治療、抗真菌治療等方式干預。
1、衛生因素:
長期使用不透氣內褲或護墊、經期未及時更換衛生巾等習慣會破壞陰道微環境。過度沖洗陰道可能沖走有益菌群,建議選擇棉質透氣內褲,每日清水清洗外陰即可。
2、激素波動:
孕期、哺乳期或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陰道黏膜變薄、糖原減少。可適量攝入豆漿、亞麻籽等植物雌激素食物,嚴重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激素替代治療。
3、免疫失衡:
長期熬夜、壓力過大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會削弱免疫力。保持規律作息,每周進行3次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補充維生素C和鋅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
4、細菌感染:
可能與頻繁性交、多個性伴侶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灰白色分泌物伴魚腥味。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等藥物可針對性治療細菌性陰道炎,需避免性生活至痊愈。
5、真菌感染:
長期使用抗生素或高糖飲食易誘發念珠菌感染,常見癥狀為豆腐渣樣白帶和劇烈瘙癢。克霉唑栓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藥物有效,治療期間需減少甜食攝入。
日常可飲用無糖酸奶補充益生菌,穿寬松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刺激。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洗液產品,性伴侶同治能預防交叉感染。若出現發熱、盆腔疼痛或反復發作,需及時就醫排除其他婦科疾病。維持規律鍛煉和均衡飲食對預防復發具有長期益處,推薦每周攝入深海魚、堅果等抗炎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