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腫瘤可通過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定期隨訪等方式治療。牙源性腫瘤通常由牙源性上皮異常增生、遺傳基因突變、慢性炎癥刺激、頜骨發育異常、放射線暴露等原因引起。
1、手術切除:
手術切除是牙源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根據腫瘤性質和范圍可選擇刮治術、頜骨部分切除術或根治性切除術。成釉細胞瘤等良性腫瘤需徹底刮除病變組織并擴大切除周邊骨質,惡性腫瘤需擴大切除范圍并行頸部淋巴結清掃。術后需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
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適用于無法手術的惡性腫瘤或術后輔助治療。調強放射治療可精確靶向腫瘤區域,減少周圍正常組織損傷。放射性粒子植入可用于局部控制腫瘤生長。治療前需進行口腔評估,預防放射性骨壞死等并發癥。
3、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多用于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或姑息治療。常用方案包括順鉑聯合5-氟尿嘧啶、紫杉醇等藥物。新輔助化療可縮小腫瘤體積為手術創造條件。治療期間需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預防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
4、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針對特定基因突變開展個體化治療??寡苌伤幬锶缲惙ブ閱慰箍梢种颇[瘤血供,EGFR抑制劑如西妥昔單抗適用于表達相關受體的腫瘤。治療前需進行基因檢測確定靶點,治療中監測藥物敏感性。
5、定期隨訪:
治療后需建立長期隨訪計劃。術后第一年每3個月復查口腔全景片和CT,第二年每6個月復查,五年后每年復查。隨訪內容包括臨床檢查、影像學評估和腫瘤標志物檢測,早期發現復發征象。
牙源性腫瘤患者術后應保持口腔衛生,使用軟毛牙刷和抗菌漱口水。飲食選擇高蛋白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避免過硬過熱食物刺激手術區域。適度進行頜面部肌肉功能訓練,改善張口度和咀嚼功能。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發現異常及時就診。